上海整天在喊要与国际接轨、争做国际大都市,而且我怎么觉得喊得多了以后,上海市的部分官员和百姓就感觉自己已经与国际接轨了,已经是国际大都市了。这有点类似我们以前大学寝室里面,一群男生整天喊着要锻炼、要做肌肉男,虽然只是口头革命只喊不动,但叫得多了以后,心里似乎就觉得已经有锻炼的效果出来了,隐隐的觉得貌似肌肉发达了一点点。
关于与国际接轨,官员和学者自然比我等小民有见地。再怎么说,我也只不过去香港看了两次老母鸡而已,而官员和学者多已周游列国。不过单单就香港来看,上海还是该先老老实实的以香港做为目标再做上十年二十年。
别的不多说,上海买不到的正版的《魔鬼A春天》,今天下午在香港买到了,一大盒子,比盗版的有value多了。下午还在金钟看了一个电影,《The Notebook》(《忘了,忘不了》),很感人,可惜在上海是看不到的,除非买盗版。还有"Harry Potter"第三集,香港已经过了档期了,上海还不知道什么时候放。香港还可以买到英文的《FHM》,上海是买不到的。上海还看不到凤凰台(这点还比不上被上海人认为土的北京),还没有古典音乐的专门电台,浦东机场等大巴的人从来不排队,地铁里买票的地方的人十次有九次会呈一个半圆形保卫住卖票窗口…
让专家们来分析,这里面有很多原因,什么体制啦、国情啦、出版审查啦、国民受教育水平啦、收入水平啦,等等等等。我不管这么多分析结果了,我只知道两件事情:
1. 我很过得惯香港
2. In terms of 与国际接轨,我们比朝鲜人民幸福多了。我多少可聊以知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