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一个坛子上,有人谈到现在大学生好过分,宿舍里面别人在通宵打牌,边上两个人兀自就在床上嘿咻起来。有人说这叫做性解放。于是又有人评价说:“性解放和性泛滥的区别在于,前者是强调质量,后者是强调数量”。
我回了一贴:
酒量是喝出来的
胆量是吓出来的
气量是气出来的
肚量是吃出来的
肺活量是练出来的
没有数量,便没有质量
回头想想,不单此例,但凡世事,凡涉及数量与质量的关系的,都是这个道理。所谓广种薄收是也。往往著作等身者,精华也就只占一小半,李杜也有许多诗作并非脍炙人口,钱钟书先生为普通世人记住的也就《围城》一部而已。
我觉得我这样去看到数量和质量的关系,大概是受到了小时候所学的辩证法的潜移默化。还有个例子:那天和另外一个朋友在msn上聊天,谈到关于“人们往往不知道自己到底想要什么”的问题。我朋友说,你要知道自己究竟需要什么,然后做事情就有优先级了,但我们往往不知道自己究竟需要什么。我说,一个人要知道自己究竟要什么是很困难的。难并不难在人无法认识自己,而难在问题的答案是会变的,而且一定会变的。例如,我们知道自己需要赚钱,做好工作,住大房子,有自由,可以四处旅游,等等,whatever。但是如果当下肚子很饿,那么就先要解决肚子的问题,那些人生目标可以暂且搁置一两个小时。这就是毛主席说的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是会转化的。在一定的条件下,次要矛盾会变成主要矛盾,主要矛盾会变成次要矛盾,这就是毛主席的矛盾论和唯物主义辩证法。
所以,人到底要什么,也一定是会变来变去的。人也不必为自己心中目标的不确定而烦恼。一个人怕孤独,两个人了又相互辜负,就是因为避免孤独和追求自由轮流的成为主要矛盾。可以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