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下午去看了“法国印象派绘画珍品展”,在中国美术馆。规格颇高,都是名家名作。当家花旦是《吹短笛的男孩》(The Fifer),还有莫奈(Monet)、塞尚(Cézanne)、雷诺阿(Renoir)等的画,都是赫赫有名的。蛮好的,很灵的。只是大部分的画感觉不太明亮。就算有些是表现乡间强烈的阳光的感觉的画,看在眼里也觉得有点暗兮兮的。不知道是年代旧了颜料褪色了的缘故,还是展厅的灯光和环境色的缘故。另外我还注意到,和展览有关的所有文字都只有中文和法文两种语言,看不到英文,包括所有的介绍性文字。
这次在北京展完以后,还会去上海和香港展出。上海的时间是2004年12月08日-2005年1月25日,地点是上海美术馆。估计在上海展出的时候如果我也在上海,我还会去一次,很值得去。画,在画展上看的感觉,远非在画册上或者网上看的可以比。而且,画印在画册上,色彩多多少少有些失真。比如《吹短笛的男孩》,真迹上那个男孩的裤子的颜色是很稳重的红色,但印到门票上、海报上,就都成了褐色。
这个画展是可以拍照的,只是严禁用闪光灯,因为会损害到画。但展厅里面仍然间或有亮光一闪,真让人失望。很多人都忙不迭的用自己的数码相机或者拍照手机把一幅幅画作都拍下来,也有人用的是胶卷。他们想带回去再反复欣赏么?那为什么不买一本画册?或许他们只是想以后向别人证明自己到过这个画展、亲眼看过这些名作。我觉得他们有点像普遍存在于各个旅游景点的某些人,那些人总是忙不迭的与刻有景点名称的石碑合影留念,而不是去充分享受眼前的美景。
主办方在中国美术馆外面的空地上立了一道很长的空白展板,用来给观众随意留下自己看了画展后的感想("J’ECRIS L’IMPRESSIONNISME")。有那么好一个涂鸦的机会,咱同胞们怎能放过?上面写什么的都有,有些人留了自己的QQ号征友,有人留言“想上美院找我”及联系方式,有些人抱怨画册卖太贵,有人抱怨人太多了…。还有一些:
点评:这句话真实在。其实我也是外行,95%的人都是外行,来就是看个感觉而已。
点评:真有志气
点评:这才是成熟的看画展的态度。就好像我第二次去黄山就没带相机,只把美景留在眼里和心中。
点评:纯粹涂鸦,而且太粗俗,低级趣味。
点评:就算没有真正的感悟,说些不痛不痒的例如“中法友谊地久天长”也好啊。
另外,今天的一个意外收获是还在边上的展厅看到了梅兰芳先生所藏书画展,展出的藏品中包括有张大千、齐白石、吴昌硕等的手笔。相邻的两个展厅分别挂着代表中国画和西洋油画最高水平的画作,连着看,视觉感受对比明显、冲突强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