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子1,北京不用硬币
上海人刚到北京都会很奇怪,为什么整个北京一枚硬币也没有。出租车、便利店、家乐福、报摊,所有的地方都是纸币:一角,五角,一元。我曾经以为是北京人嫌硬币太沉,或是不想单独用一个零钱包。后来我才突然明白,北京人不用硬币,是因为北京在北方,天气冷,大冬天的,硬币冰凉的,拿在手里太冷。而上海地处南方,就没有这个问题,大家都不介意用硬币。
例子2,建筑物间距
北京、上海、香港,从北到南,城市建筑物之间的间距越来越小。在香港,街道狭窄,打开沿街的窗,你会觉得马路对过那户人家伸手可得。而北京是另一个极端,楼与楼之间站的开开的,稀稀的,楼房之间大片的空地,马路都是宽宽的,东直门小街比上海的淮海路要宽。
这种城市布局特征的原因当然是地理性的:香港建在岛上(而且这个岛中间还都是山,于是楼都挤在岛的边缘,就像在女士的帽沿上种了一圈草),当然最拥挤;上海在河网地带,只比岛屿开阔一些;北京在平原,可以策马飞奔的,最开阔。
除此之外,北京的楼间距最大,还因为北京的地理位置最北。北京的纬度大约是北纬40度,上海大约是30度,香港大约是20度。到了冬天,即便是正午,北京的太阳高度也差不多只有三四十度的样子,正午的影子都拖得老长老长的。如果楼间距像香港这么小,那么后一幢楼除了最顶的几层,其余的就整天都晒不到太阳了。所以北京需要很大的楼间距。
例子3,蜜饯
北京的特产是蜜饯,广州的特产是腊肉。这也和地理因素有关。北京的蜜饯和广州的腊肉,其实都是出于更长久的保存食物的目的。
北京气温低、日照短,出产的水果远远比热带少,而且冬天很长,整个冬天都不产新鲜水果。人们想吃水果想补充维生素的,就只能把水果做成蜜饯,这样可以保存到冬天。
广州人就不同,他们常年有鲜果,多得吃不掉,所以就不需要用做蜜饯的方式来保存水果了。相反,热带地区河网、森林多,不适合放牧养殖,猪羊牛肉不如北方多。而且,南方炎热潮湿,蚊蝇极易孳生,牲畜宰杀以后,新鲜的肉如果不加处理,很快就回腐烂、变质、长蛆。所以,他们把肉做成腌腊的,就不易腐败,可以保存更长时间。
==
由这几个很普通的细节可以看到,地理因素对经济、建筑、民俗、食物都有决定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