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洪晃聊天的那个文艺青年

每个礼拜五都能收到Jessica寄给我的快递,里面是前一天周四出的《外滩画报》。盖因北京买不到《外滩画报》,但我又喜欢看。

不过好在其他我喜欢看的书报杂志北京都能买到:

  • 《经济观察报》,我们简称为“小黄报”。据说这个黄黄的纸是跟某某美国财经报纸学的,但不妨碍它在质量上超过国内其他同类报纸,如《21世纪经济报道》等;小黄报的主笔叫许知远,北大计算机系毕业的,1976年生人。先前只一直看到那三个铅字印的大名,直到最近才发现,原来那个经常在旅游卫视的“大人在说话”里和洪晃掺和着聊天的那个做文艺青年状的家伙就是许知远,眼前所见斯人之形象和原先想像中一个戴着眼睛抽着中南海常年穿“的确凉”衬衫露出背心每天骑着旧自行车到一个大院里上班的“报社主笔”相去甚远,顿时感觉意识形态上自己变成了那只被两匹马试图往两边强行撕开的马德堡半球,行将分裂。
  • 《周末画报》,以前我一直以为它真的是如其名曰般以图片为主的读物——如果是那样,我断然是不会有兴趣的。我想来是要靠有趣且流利的大量汉字来满足我的阅读欲的,靠图片撑场面的那种杂志只是专门给酒吧和理发店准备的。《周末画报》的特色是每一刀都用钉书钉装订,这样很便于翻页。早年《上海壹周》将要创刊前,我去掺和了一个他们的座谈会,我就提出说最好能用钉书钉把中缝钉起来便于翻阅,何敏跟我说报纸按规定是不可以装订的,装订了就要用杂志的刊号了——杂志和报纸的刊号是不可混用的。不知道为什么《周末画报》既是报纸刊号,又可以装订。有机会要去问问何敏,伊现在在上海做《Mangazine名牌》,也是不错的读物,但太厚了,在北京的报亭里行销也不多见。
  • 《三联生活周刊》,我1996年就开始看了,那时侯总是等汤迪逊看完后问他借来看。这么多年来质量下降不多,价格涨得不多,而且现在真正是每周出版了,在北京也容易买。六月份中旬那期做了一个Web 2.0的专题,还刊登了老王的Blog文章“中国的互联网现状究竟相当于美国的哪一年?”。其实老王也就是六月初刚写的,我是在丽江的时候在客栈里看的,过了两个礼拜就印出来卖出来了,动作满快的。
  • 《商业周刊(中文版)》,每月一期,而在北美是每周一期的。北美的《商业周刊》老王也上过,当时是作为著名blogger被引用一段话。中文版的文章大部分以翻译的为主,文章质量大体比国产的管理类杂志高。国产的《IT经理世界》之类的也就偶尔翻翻,没有太好的印象。HBR虽然也有中文版,但太贵,要70块钱一本,所以就直接在单位电脑上看公司掏钱买的电子版了。
  • 《新周刊》,还凑合吧。年头也很长了,厚度比《三联生活周刊》厚,但貌似“可阅读物”反而少,就好像一个很大的糖水菠萝罐头里面全是水而已。当然,《新周刊》比《城市画报》还稍有读头些。
  • 《瞭望东方周刊》,各方面都和《三联生活周刊》很像:定位、内容、取向、版式,以及两者所用纸张。三联的正文第一页是“环球要刊速览”,瞭望的是“周刊选萃”;三联和瞭望的“读者来信”栏目的左上角都是对上一期杂志的一封读者来信;两者正文的最后都有一篇一整页的专栏文章;唯一的明显不同恐怕仅限于三联有朱德庸的漫画而瞭望没有。
  • 《书城》和《读书》,好处是内容很杂,可以在很多人的文章里面读到他们读的很多书的要义和精华,这样可以弥补一己之力无法遍读群书的遗憾。理论上来说,《读者》(早年叫《读者文摘》的那个甘肃杂志,曾经卖的还贼火)也算是同类,只不过所取内容是另一种定位,我现在不太喜欢的定位。
  • 《男人装》,啥也别说了。如果放在国内的各种杂志里比,简体中文版的FHM算是很出挑的,有够无厘头,有够特别。但和其他版本的FHM相比(例如英国版的,或者台湾的国际中文版),简体中文版的尺度就实在是太平庸了,照片太保守,露得太少,搔到痒处的文章也都没有了,代之以驾车穿越大沙漠之类的“卫生”文章。考虑从下个月开始不买了。

虽然这些周刊、周报、月刊我几乎每期不拉都会在报亭买了看,但我肯定不会去订阅。我喜欢走在路上随手买一份,一路看完,等出了地铁或下了公交车,管它是两块一份的小黄报、八块一份的《三联生活周刊》还是十五块一份的《新潮电子》,一律卷起来往垃圾桶一扔。

Leave a Reply

Fill in your details below or click an icon to log in:

WordPress.com Logo

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WordPress.com account. Log Out /  Change )

Facebook photo

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Facebook account. Log Out /  Change )

Connecting to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