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坚决的“唱衰podcast派”,在任何场合我都丝毫不掩饰我对podcast的不看好,包括对Jack Gu我也是如实表达我的观点。Podcast有几个无法回避的困难:
- 制作。只要会敲键盘就能写blog,中国人顶多还需要再会某一种中文输入法,无论五笔、拼音、仓颉或手写都Ok。但做Podcast至少需要一些硬件,比如麦克风、耳机、声卡;还需要一些软件,比如录音的、压缩的、FTP上载的,还可能需要非线性编辑软件。徐静蕾之流或许还可以自己把blog敲到新浪上去,但除非有专门的人帮他们录音制作上载,否则我不相信徐静蕾能自己搞定podcast。
- 阅读。看文字可以一目十行,不喜欢的段落篇章就跳过去,喜欢的就慢慢读。就算是看DVD,也可以32x快进,看到精彩部分改用正常速度。但唯独Podcast做不到。声音这东西,一旦快进了,就变成唧唧咕咕一串,什么也听不明白了,所以你非得耐着性子听下去。或者可以往前跳五分钟,但又生怕被跳过的这五分钟里面有笑点被错过了。
- 检索。图像搜索也好,视频搜索也好,MP3搜索也好,Google/Yahoo/Baidu/MSN他们终究还是在搜文字:看看图像/视频/MP3的标题、MP3的ID3标签、等等。千万不要以为现在的这些search engine能够从一段video里面找到有某几帧图像中出现了"No Smoking"的警示牌,因而把这段video返回给你作为"Smoke"的搜索结果——或许五年后能,但不是现在。面对一堆的podcast/mp3,除非找民工听一遍,否则是找不到在哪个mp3里面老罗狠狠批了一通万恶的户籍制度的。
Podcast很类似早年的DV热。我念大四和研一研二那几年,DV热闹的很,卖Video Camera的,自己拍小电影的,小电影比赛,大家都试图过一把导演/演员瘾。不过大家很快都明白,用几千块钱拍出来的,终究还是home video,和专业的制作公司做出来的放在一起一放,对比鲜明。所以很快热情消散。直到今天各大厂商仍然在不断的推出新的更高级的DV,又是硬盘又是300万像素又是高清晰度又是3CCD,但DV始终及不上DC用的人那么多。
DV终究不是容易的事情,虽然塞一盘Hi8带/MiniDV带/DVD/硬盘/MemoryCard进去然后按下那个红色的Record按钮很容易,但如果想搞搞好,就得深入研习Premier、GoldWave、Photoshop、After Effect等一干软体,还要留一个心眼,看别人的电影/纪录片的时候注意思考别人的摄像机是放在什么角度/高度/距离、如何移动摄像机和被拍摄物才能拍出那样子的镜头的,得琢磨,不琢磨不行。不好好琢磨,就只能拍出一盘垃圾,只有拍的人自己喜欢看。最痛苦的事情莫过于造访亲朋好友,主人拿出一盘带子曰是自己去某国某国旅游自拍的,兴冲冲放出来,客人们便只能故做兴致勃勃状看着,但要不了几分钟,只要有一个人从沙发上站起来曰“我们打牌吧”,大家就纷纷跟随着去了,最多只留下主人的一两个不会打牌/搓麻将的至友,陪着主人使其不至于太有挫败感。
Podcast也是一样的道理,叫好不叫座。
[…] 1, 链接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