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大学毕业到现在,前前后后租过五六处房子,去北京之前还在自己新买的房子里住过一小段时间。书太重,不好搬,有些书就被我留在了北京;书需要用书架放,没有书架就感觉没有合适的地方可以让读过的书留在家里;租来的房子毕竟不是自己的,中国人又没有搬家带着家具走的习惯,所以就不想给租来的屋子买书架。于是,很多书就被扔掉了。
唱片也被我送人了。那时候唱片慢慢变多起来,放不下了,就只好把盒子都拆掉,放在唱片包里节省地方。后来唱片包也越来越多了,连唱片包都嫌没地方放了,就把早年念本科的时候买的百余张唱片送了我姐。把那些唱片送走的时候真心疼,本科时候每个月生活费只有四百块钱,在广元西路的“华韵”买那些唱片都要三十块钱一张,哪像现在,跳水池马路对过那家,挑上一叠都只要几十块钱。
这些年,每次买新唱片和新书的时候都在想,总有一天我要有一整面墙的书架,把这些书都塞满书架,把这些唱片都从唱片包里放出来,把折起来和唱片一起放在唱片包里的封皮装进簇新簇新的单片唱片盒里,让他们重见天日。再要听唱片的时候,先站在书架前打量那些唱片们,然后直接抽出一张来,再也不用在一堆唱片包里翻来翻去。
现在他们终于重见天日了,我也心愿得偿。宜家买的四个书架两个唱片架,总共两千块钱出头一点点,放在一起有两米宽两米高,花了我整整一个晚上吭哧吭哧装起来的。装头两个的时候挺新鲜的,装到后面就无趣了。他们管这叫什么什么边际效用递减。唱片架买少了,两个唱片架已经塞满了大半,还有五六包唱片还没放出来;书架还很空,有一半的格子空着。那就慢慢填吧,估计需要那么几年时间,或者更长时间:现在工作忙了,博客也没得空常写了,看书的时间也少的很。但就算让一些格子空着,我也绝对不会买几套什么什么全集把他塞满。谁家的书架书橱里要都是成套的部头,主人一准是个假文化人。咱不是那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