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来没想到过乌镇是酱紫的。
一直以为乌镇就是和朱家角、周庄之类的差不多的一个旅游景点,民居,几条河从中间穿过,摇橹的船,几座桥,白天充满了导游的喇叭声,举目四望都是小黄帽和小旗子。水乡古镇嘛,上海周边的,不应该都差不多么。顺便再卖点农家菜和当地特产,不外乎是什么饼啦,什么酥啦,什么酒啦什么的。就算是刘若英做的广告,也满符合这个形象的。
来了,才大吃一惊。夕阳西下的西栅,旅游团早已散去。一条条巷子,一条条河,一座座桥,两边店铺还都开着丝毫没有打烊的意思。隐身于其中的一间间各色的铺子,小咖啡馆角落里捧着笔记本专心致志的人,活脱脱是什刹海的氛围,又像是翻版的丽江。但是这里没有丽江那么多的人,没有丽江那么多饥渴的寻找着女人的男人或寻找着男人的女人,也没有什刹海一到黄昏就记得水泄不通乱成一团的车和人。这里有一种热闹的安静、繁荣的冷清:多几分就由热闹成喧闹,少几分则由冷清转成了萧瑟。不多不少,正好。或许如果早两三年来这里,这里还未成形,未必是今天的味道。但倘若再过个三五年,这里估计也就是另一个丽江了。
但凡是此类小众所在,都免不了这样的一条路,从最初的养在深闺人未识,慢慢的最终变得人声鼎沸,令人避而远之。田子坊、进贤路、安福路、南锣鼓巷、什刹海,哪个不是这样。回想南锣鼓巷,六年前趴在这里咖啡那会儿,整条巷子也就南边那头的一小半开着几家咖啡馆。第二年,南边那片儿又开了若干新店,比如小新的店。后来每次去北京都会去看看,眼看着店越开越多。而今现在整条巷子,从地安门东大街到鼓楼东大街,开满了各式的咖啡馆、小店、酒吧、装B小饭店。田子坊,2006年年初时还只有一条巷子,巷子里可以喝咖啡晒太阳的也就一处叫Commune(公社)的,而如今,呼啦啦一大片纵横交错。眼看着进贤路上的店也慢慢多起来了。南锣鼓巷的今天,或许就是进贤路的明天,安福路的后天。
乐趣也许就存在于不断发现中。发现那些好地方,好去处,趁在他们还没有达到高度繁荣之前先enjoy着,等城中男女纷至沓来时再转战别处,去发现新的好去处。
07年去过一次就非常喜欢。是中青旅和乌镇的特别合作项目,也是门票贵加上住宿贵所以一直没火吧~现在那些手工艺人还在不急不慢地做手工,也很耐心和游客拉家常而不是急着推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