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去医院看一对朋友夫妇,女的待产中,单人病房,房间比一般的oversize master bedroom还要大,浴室还有按摩浴缸。聊到一半到晚餐时间了,端上来一看和cruise上的room service长得差不多。而且所有这些都不需要自己掏钱,都有保险公司付了。我们一致感叹,孕妇在这里的待遇可比在上海强多了。
聊天的时候我就问到那对夫妇对房子怎么打算。他们现在住一套一千一百尺的townhome,两个卧室,父母刚过来,加上小孩,有点住不下了。男的说他们打算租一个single family的。我问他为什么不买一套,他说不想固定下来,言下之意将来想试试看加州等地方的工作。他说如果买了房子,将来要去其它地方工作就不太方便,要么就要卖房子,要么就要一边背着贷款一边想办法出租,总是一个负担。
一句话说到点子上了,租的好处就是flexibility,无论是租房还是租车都是。
美国人对于贷款买房子还是租房子的选择,和他们对贷款买车还是租车的选择很像。租房子和买房子在财务方面其实各有利弊,除了五六年前那段房价暴涨的几年,大部分的时候租房子和买房子在经济上差不多。选择租房子的美国人大部分是看中了租房子有足够的灵活性:现在在微软干,说不定做两年就跳槽去湾区去Facebook了,或许再过两年又跳槽去纽约了,直到他们想在一个地方settle down了,才在那里买房子。
美国人里面有这样的想法不只是二三十岁的年轻人,还有些拖家带口的甚至是上了年纪的也是这样想的。很多快要退休或刚退休的,小孩已经都上大学或去其他城市工作了,他们就把当年三四十多的时候买的两三千尺的大房子卖掉,到房价便宜、物价低、气候温暖的南方去买一套小一点房子两个人住,一卖一买之间的差价就留着做退休后的日常花销,也够花个十几年了。有些人甚至就不买房子了,索性租个房子住几年,等到子女成家了有了第三代了,就搬到离子女的家近一点的地方,方便子女照顾自己,也方便自己看看孙子孙女。
上海的年轻人并非不想要flexibility,很多人并不是发自内心的想三十岁不到就settle down在上海。但就算他们有心想去北京发展,也不得不面对艰巨的现实:户口还是要留在上海,四金还是要在上海交,医保还在上海,在北京买不了车,也落不了户口。如果在上海已经有房子的,做了公积金贷款了的,还要想办法让北京的公司把公积金交到上海的公积金帐户里面用来每月充贷款,或者要想办法把北京的公积金帐户里面的钱提出来用来还上海的房贷。如果父母在上海的,就算几年以后在北京混得不错,还是要回上海,因为把父母接到北京定居就更难了,因为那涉及到父母的退休金、医保、社保等等。退了休的普通上海人,很少再会再离开上海了。
简单的说,就是户籍制度使得迁徙的难度变大,迁徙的可能性大大降低,一个人在一个地方待一辈子的可能性大大增加。既然知道自己要在一个地方待一辈子,那租一辈子房就不大make sense了,只要经济能力许可的,早晚会买房子的。既然早晚要买房子的,而且房子长期来说是会升值的,那为什么不趁着首付还不算太高、利息还不算太高的时候早点买买好呢。大家都这么想,结果就平白无故的多出很多有买房需求的人来。
需求增加了,价格自然就高上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