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喜欢《2046》是因为它很复杂。结构复杂,电影不断的在多个时间、地点、人物或情节之间跳来跳去,看的时候需要打起一点精神。我从小喜欢复杂的东西。十几岁的时候,我还在念初中的时候,我就开始听古典音乐了。当时的想法是觉得Pop太简单了,简单的旋律,简单的歌词,然后按照ABABC的式样编排一下,太不耐听了。所以我就跑去听古典音乐,一个曲子的时间长、调子复杂、声部多,听着过瘾。看书看杂志也是,我喜欢看文字居多的,喜欢量大的,对图片太多的画报不太感兴趣,因为那种报纸杂志翻阅起来太快了,禁不起我看,无法产生“阅读感”。我总觉得太简单的东西不过瘾,无法让我达到所有脑细胞都开动起来的兴奋状态,太简单的东西缺乏挑战,就好像爱吃辣的人,需要靠辣味来让味蕾兴奋。《2046》这部片子也能让我的脑细胞兴奋起来,看着过瘾。
用演员的名字来说,《2046》前前后后讲了梁朝伟和刘嘉玲、梁朝伟和王菲、梁朝伟和章子怡、梁朝伟和巩俐、王菲和木村拓栽之间的感情故事。在讲故事的时候,总是这里跳跳,那里跳跳,看上去很杂乱。很有点以前老师说的“形散神不散”的感觉。其实,内容还是很清晰的,就是《花样年华》续集,从张曼玉走后开始讲起,讲梁朝伟追随她去了新加坡,结果遇到了巩俐,他开始把巩俐当成张曼玉的替身,但最后发现还是不一样的,于是又回到香港,寄住在一个旅店里面,遇到了在新加坡时候就认识的刘嘉玲,后来又先后喜欢上房东女儿王菲以及隔壁房客烟花女子章子怡。只是王菲心里喜欢的是以前的一个已经回到日本的日本房客木村拓栽,而章子怡虽然真心喜欢上了梁朝伟,但梁朝伟因为心里始终念着张曼玉,对所有身边的女子都只逢场作戏不谈感情,所以最后章子怡也只好很难受的跑掉了。
按照我对这个电影的理解,我觉得后来房东、木村拓栽、王菲和刘嘉玲演的角色都死掉了,因为这四个人都出现在了通往2046的列车上。片子里面并没有直说他们死掉了。但片子一开头就提到,“有一列神秘的列车直接开往2046,每一个搭乘火车的人都只有一个目的,就是找回失去的记忆。据说在2046,一切都会改变,没有人知道那里的真相,是因为去了那里的人都没有回来过”,“那是个完整保存记忆的地方,所有曾经发生的美好,都化作记忆,永远不会改变”。如果用死亡来2046背后的隐喻,很多东西就都解释得通了:
(i) 刘嘉玲被做鼓手的男友杀了,所以她后来出现在了通往2046的列车上;
(ii) 木村拓栽也死了。因为王菲那做房东的父亲坚决不同意他们在一起,回了日本自杀了。所以片子里面梁朝伟会问王菲“他好像很久没写信来了”;
(iii) 王菲后来去了日本,再也没回来。因为她也殉情了;
(iv) 王菲做房东的爸爸后来有一天跟梁朝伟说,让梁朝伟以后把房租交给另一个人,而他要去日本了,因为女儿要结婚了,说他想通了,只要孩子高兴就好。但按照我的理解,这个房东并没有去日本,而是听说女儿自杀后也不想活了了。因为按照这种人的年纪和片子里面表现出来的性格,他是很父权的,不可能那么轻易的改变自己的看法的,只有女儿的死才可能让他如此震动。
2046=死亡,如果我的理解是正确的,这的确是《2046》里面最大的一个隐喻和符号。
又及,有很多人说“听说《2046》是一部A片”。我不以为然。虽然有不多的一些激情戏,也有很多很挑逗的情节、画面和言语,但都是为情节服务的。整个片子是严肃的。而且,讲述成年人的感情故事,这些是不应该刻意回避的,否则就不真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