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ust song after song after song

大部分的时候,我开车时都听广播,除非是跑长途(例如去温哥华或者波特兰)或者去山里。山里信号不好,跑长途会跑台,调台麻烦。平时上下班和周末,我就听三个台:FM 88.5 NPR,FM 98.1 Classical和FM 106.9 Soft Favorite。

FM 88.5 NPR是我的英语老师推荐给我的,因为这个台的英语比较纯正,有点类似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性质。我一般是在下班路上听,那个时段NPR一般是放新闻和专题采访,也会插播天气预报和路况报道。去年刚开始听的时候觉得路况播报比较难听懂,语速超快,而且总是“I-90 east bound … 520 west bound …”这样说,我就更糊涂了。不过现在听多了就习惯了。NPR是公立电台,所以不放商业广告的,它最多就是说”NPR News is supported by …”,然后快速的念一串商户的名字。

FM 98.1 Classical是古典音乐频道,在我车上是No.1频道。记得以前上海的FM 105.7也是专门的古典音乐频道,以前我还在念高中的时候一直听的,印象特别深的是肖复兴的马勒讲座系列。可惜后来难以为继,频道还在,但若干年前就不再放古典音乐了。有古典音乐频道的城市是幸福的城市。

FM 106.9 Soft Favorite,我从2006年来出差时候就开始听了,放的都是60年代到90年代的经典老歌,感觉最好的时候是在11月份天气开始变冷开始下雨以后,在傍晚灯光昏暗的马路上等红灯的时候飘来一首Phil Collins的歌。每天晚上八点钟以后是一个叫Delilah的女人主持的点歌节目,就跟阳阳点歌台差不多,有时候废话很多,我不喜欢。其他的时候基本上都是just song after song after song。

被架空的规则

我们公司的人事部门有一条规定,内部跳槽的员工在与其他组正式面试前必须书面通知他的经理,如果在当前组工作的时间少于若干个月,还必须先获得他的经理的批准才能进行面试,只有在员工将书面通知或批准的邮件转发给人事部门以后才会安排面试。这条规则的出发点是好的:把员工内部调动对他的当前工作的影响降到最低,或者至少给他当前的经理一定的时间针对人员变动作出相应的调整。总之,就是保障公司的业务能持续正常开展。

但经过很多年的实际执行,这条规则已经基本形同虚设。现在大部分的组都是这么做的:先为有意向的内部应聘者安排非正式的面试,非正式的面试的形式和内容基本与正式面试一模一样,唯一的区别是暂时不通知人事部门,因此也不需要内部应聘者提供给他当前经理的书面通知或批准。非正式面试完成以后,如果招人的经理觉得应聘者符合要求,这时应聘者才通知他当前的经理。

之所以在公司内部会形成这样的默契,主要的原因是原来的规则对各方当事都是不利的。首先,内部跳槽的员工往往不希望在八字还没有一撇的时候就让自己的经理知道自己有走人的意图,否则如果走不成,以后就没好日子过了。另一方面,原来的规则大大的降低了内部的供给,使得招人的组很难从内部招到人。而且,人事部门也很难对绕开规则的组和员工进行惩罚。一个规则,对大家都没有好处,而且违反也了不会得到惩罚,那这个规则被架空也就是早晚的事情了。

便宜的东西

在美国,大部分服务类的项目都相当的贵:例如小孩的daycare,动辄一千多一个月,好一点的要将近两千;看医生,一个office visit或者一个简单的验血就要两三百;请人洗地毯,一两百;液晶电视要挂墙上,请人装个架子,一开价就是两百三百。其主要原因就是美国的人少,没有国内的那种廉价劳动力。而那些放在商店里超市里卖的东西,那些从工厂里的流水线上下来的东西,因为平摊下来不需要很多人工,所以大都很平价。

放在商店里超市里卖的东西其实也要区分的,那些价格低的东西其实还是蛮贵得。那在国内只要几块钱、几十块钱就可以买到的,在美国也需要几块钱、十几块钱,不过单位是美元。典型的例子就是那些小配件,比如HDMI线、网线、读卡器、贴膜等等,淘宝上只要十几块钱,最多三四十块钱,而这里都要搞到十几美元,换成人民币要上百了。但大件的东西就比国内便宜很多,而且越是大件反而便宜的越多:iPad 2, 52寸的LED电视,Tiffany的钻戒,保时捷的跑车。

总的来说就是:不是东西的都很贵,是东西的都很便宜;便宜的东西都很贵,贵的东西都很便宜。

生活中总有一些事情让人狂汗(46)

1. I was looking for the room 219 and I saw this sign. What a useless sign.

205707_10150187632774974_590624973_8210969_7964660_n

2. I saw the T-shirt in the company store. Alright, some also suggested HTML = how to make love. Whatever.

205633_10150187446024974_590624973_8210950_7344504_n

3. I was walking on the streets around Iowa State University at night and I saw this sign when I passed by a sandwich store. I knew they are really serious.

207349_10150187728144974_590624973_8210981_3939814_n

No one goes to Iowa

前两天去了一次Iowa State University,去招聘。那真是一个荒凉的地方,幸亏当年我没有稀里糊涂的跑到美国某乡下念博士。我还扛了我的大照相机去的,但实在是没什么景,非常乏善可陈,就这水平,居然还号称是“全美25所最优美的校园之一”?那里天气也是阴乎乎的,两天都下雨。谁说西雅图雨多的,Iowa也不见得好到哪里去,而且四下都是光秃秃的树和光秃秃的草,不如西雅图那么四季常青的。西雅图虽然也下雨,但湿润润的绿,看着也算是舒服。

以前在国内时,微软的校园招聘总是前呼后拥的,宣讲会总是济济一堂,有人发材料,有人收简历,有人放PPT,有人递话筒。这次去ISU,怎一个冷清了得。去的只有我们两个面试的,第一天晚上的学生见面会,一共只来了五个人。第二天面试,一共给我排了六个人 ,有两个人no show。第三天面试,一共给我排了七个人,有一个人没来。难道美国经济已经彻底复苏了,大学生已经完全不愁找工作了?还是说微软在美国的地位实在太低,学生们提不起兴致?就算经济再怎么复苏,微软再怎么比不上谷歌和脸书,但ISU实在不算是什么很好的学校啊:电子工程全美排第二十五,计算机工程全美排第三十七,计算机科学全美排第三十七。如果说斯坦福或者麻省理工的学生看不上微软,那也就算了,ISU的学生凭什么看不上微软呀。

而且面试面下来,我也不觉得ISU的学生水平怎么样啊。过去几年在上海交大招的那些个学弟学妹,整体水平明显比ISU来面试的那些高出至少一到两个档次。我问的问题,放在上海,只能算是中等偏低复杂度的,拿到ISU面试,面到后来我自己都放弃了,只能简化条件,降低难度。不过两天面下来,十几个学生里还是有那么一两个让人眼前一亮的,不过都是印度人,都是在印度念了本科过来念硕士的。一直都听说美国人的教育里科学的部分比较弱,看来真的是名不虚传。

最后一天从Des Moines回来的时候,还在飞机场被堵了,就在候机楼里看着外面一架架F-16呼啸而过,一帮子乘客只能在候机楼里干等着没辙,便宜了候机楼里的酒吧和餐馆,等飞机的客人喝完一轮看看不像是要结束的样子,就只能再点一轮。最后堵了有快两个钟头,一直搞到半夜一点钟才到家,第二天八点半还约了医生,怎一个惨字了得。

好吧,以后再也不去那里了。本来嘛,要不是微软公事,我也不会去。回来以后我跟底特律的D说我去了Iowa,他是这么回我的:No one goes to Iowa. Even the native Americans — Iowans — wanted to leave. The only places worse are Oklahoma, Nebraska and most of Kansas.

IMG_1040

点评一些最近的微博(2011.03.23)

1. 秦朔发了一条微博说:“收到短信一则:‘日本大地震。很诡异的数字:2011+3+11=2008+5+12,与汶川大地震纯属巧合吗?’”

点评:其实虽然一年有365天,但是year+month+day的结果一共只有42种。任意取2个日子,他们的year+month+day相等的概率有将近3%。所以日本地震和汶川地震的year+month+day相等,并不算什么巧合。秦朔转这种短信,实在水平不高,至少数学没学好。

2. 吴祚来有条微博说:“那些觉得美国打利比亚不是为了正义的人,不可与其交往.因为你无论如何对他们好,他们都会觉得你要利用他,他们永远觉得人与人之间不可能有正义,不可能有无私的帮助,可怜这些人吧,远离这些对世界没有信心没有信任的人们.”

点评:偷换概念了。不相信美国是为了正义而战,不等于不相信人间没有正义。不相信美国会无私的帮助别人,不等于不相信朋友之间会无私的帮助。

3. 有篇微博转贴了陈一舟的一段话:“互联网行业最缺的资源: 第一是水平极高,踏实肯干的工程师和产品人员:geeks。 其次,是缺用户。 其它行业所指的资源,钱,好的主意,创业者和企业家,都不是稀缺资源。”

点评:问题是,水平极高踏实肯干的工程师得不到相应的报酬,得不到足够的尊重。大家看不到什么出路,所以都转行了,有些踏实能干的工程师变成了蹩脚的创业者,有些变成了平庸的管理者。某种资源会稀缺总是有原因的,猪肉会短缺是因为猪肉卖不出好价钱,农民都不养猪了。

看图说话:衣阿华号战列舰

今天在Des Moines的州议会大厦里看到一座衣阿华号战列舰(USS Iowa, BB-61)模型。我小时候也做过一个同级战列舰的模型,密苏里号(BB-63),不过我的模型小多了,只有十来公分长。今天看到的模型是1:48,有好几米长,细节丰富,超赞的。

模型陈列在一个玻璃柜里
IMG_0897

船头的两座三联装406毫米主炮
IMG_0874

主炮侧面细节
IMG_0902

四连装40mm高炮
IMG_0904

副炮、高炮、雷达
IMG_0906

船尾还有一座三联装406毫米主炮
IMG_0888

水上飞机
IMG_0879

船尾刻着船名Iowa,就是这个州的州名
IMG_0883

下次去夏威夷,一定要去密苏里号上玩一玩,感觉一下406毫米主炮到底有多大。

方向感错乱

来西雅图半年多了,其他都很适应,就是方向感还是没有适应过来,分不清东和西。每次看到高速公路上或者高速公路入口的标记,都要在脑袋里面转好大一个弯才能转过来。很多时候要依靠一些辅助手段,比如我要回家,光看到”I-90 West”和”I-90 East”的标记还不行,还要在看一下下面那行小字:”I-90 West”下面写的是”Seattle”,”I-90 East”下面写的是”Spokane”,然后才能确认我要上的是去I-90 East的ramp,因为我知道我家是在西雅图的反方向。我在上海的时候可不是这样的,在上海的时候东南西北我搞得很清楚的。

我分析下来,主要的原因是我在上海住了三十年,脑子里面已经形成了“大海一定是在东边”的潜意识:凡是往大海方向去的,都是往东的;凡是背着大海去的,都是往西的。来了西雅图,整个就反过来了:对西雅图来说,大海偏偏是在西边的。可是三十年的经验是 如此的根深蒂固,于是我就拧巴了。我相信如果我去了纽约,就不会有这个问题,因为对纽约来说,大海是在东边的。所以我可以去波士顿,可以去纽约,可以去巴塞罗那,但是不能去巴黎,不能去旧金山,不能去洛杉矶。

我相信我脑子里面一定还有另一个根深蒂固的潜意识:太阳的方向一定是南面。目前来说还没有遇到过任何问题,因为至今我没有去过南半球的任何地方,离南半球最近的一次是去印度的Hyderabad,不过那时候是冬天,一月份,所以太阳也是在南边的。对我来说最悲惨的估计是去智利或者秘鲁:那里大海是在西边的,太阳是在北边的。

做男人还是做女人

最近有个段子在微薄上转得很火:地铁上一个男孩子对旁边的女孩子说:“谁说不能预测未来,至少我能知道几年后我的孩子姓什么,你就杯具了,还是未知数呢!”那女孩子回了一句:“但是我的孩子肯定是我的孩子,你的孩子就未必了……”

是个好段子,寓意深刻。这个段子其实说出了一个道理:这个社会对男性和女性其实是很公平的。

很多公司里面,男性虽然看似在工作上的机会比女性多,做高管高官的是男性居多,但是男性群体的压力也大,有买房的压力,有挣钱的压力,平均寿命也比女性低。很多公司虽然女员工人数少,做到很高级别的也少,但女员工有什么风吹草动的,管理层会紧张很多。在很多地方,组织结构里的diversity是考核高层的一个指标,女员工必须要达到多少多少百分比,当有女员工想要跳槽的时候,领导会花更多力气去挽留,就怕离职的女员工跟HR或者跟外面说些什么,给自己往政治错误上扯。招聘的时候,从某种角度讲,女性求职者也有一定的优势。当有一男一女两个候选人,而且两者个方面条件都差不多的时候,我相信很多公司(尤其是很多美国公司)会选择聘用那个女性的候选人,因为万一那个女的没有被选中,然后告上法院,以equal employment opportunity的名义告那个公司一状,就算最后那个公司能打赢官司,也已经浪费了好多的人力财力,而且搞不好还把自己的名声搞臭了,搞得其他的女性求职者都不来应聘了,就更不划算了。

女性的弱者和受害者形象能帮助女性得到道义上的偏袒。比如办公室里的性骚扰,由于受害方大部分的时候是女性,凡是遇到性骚扰的案件,男性员工便总是默认的过错方,除非接下去的调查能为他洗脱罪名。谁说这不是一种歧视呢?这就好像美国白人警察的潜意识里总是觉得黑人男子是罪犯的可能性更大。虽然这些年来美国警察的官方说法总是否认有这种潜意识存在,但是民间始终相信黑人男性被冤枉的可能性比白人男性高。不仅是性骚扰,凡是女性和男性有冲突的场合,女性往往能占据道义和感情的高地,比如马路上一男一女吵架,围观的不明真相的群众往往会要求那男的让让那女的,否则大家就会说那男的没有风度,没有绅士风度。

很多女人会argue说做女人辛苦,我不否认做女人辛苦,女人要来例假,女人要十月怀胎,生好小孩还要喂奶,然后还要减肥。如果不减,就会变黄脸婆,就会被老公嫌弃,老公就会去找小三,老公就会被小三抢走。可是,抢别人老公的小三也还是女人啊。梁咏琪从邵美琪手里抢来了郑伊健,但到头来要跟郑伊健结婚的是蒙嘉慧。这种事情数数一大堆。很多人会说女人的好时光就没几年,过了二十五岁就要赶紧嫁人,否则过了三十再不嫁就嫁不出去变剩女了。此话不假,但看看女人二十五岁之前那几年,从十八岁成人开始,大都是男生围着女生转,从来就是男生被女生甩居多,女生被男生甩的屈指可数。大学里面,女生看男生的时候眼睛总是长在头顶上的。刚工作那两年,很多女生们总是嫌自己同龄的追求者不成熟,经济条件不好,看不上。正所谓风水轮流转,既然二十五岁之前女人可以看不上同龄的男人,二十五岁以后男人看不上同龄的女人也就很正常了,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而已。

人类社会几千年,工业社会几百年,其实男人和女人之间已经差不多了,没有谁更吃亏,也没有谁更占便宜。或许只是有些亏吃的比较明显,有些便宜占的比较隐蔽,搞得不好得了便宜的人自己还不觉得自己已经得了便宜了。虽然每个人的性别是生来注定没得选的,但是如果搞一个投票,假设每个人都有一次重来的机会,让每个人选自己愿意是做男的还是做女的,我估计最终结果仍然是一半一半,一半的人愿意做男的,一半的人愿意做女的。

Old Fashion

我曾经想过要买一个打字机放家里。不是以前上海人家里的那种可以一手提着去上学的那种,是那种黑黝黝的很实沉的,像辛德勒的名单里面用来打名单的那种。可惜平时用不到,现在连信都不写了,更不用说用打字机打英文的信了。否则,用那种打字机打信,超有感觉的。

我经常说,我这一代人,是最后一拨用信纸写过信的人了。比我小三岁的,就都是QQ、电子邮件和短信了。我这一代人之后的,就不能体会收到信拆开那一刻的一点点兴奋,也不能体会把信口糊好丢进邮筒那一刻的一点点庄重。虽然我现在还时常寄信,但寄的不是订杂志的支票,就是报销医药费的收据。一度我连每个月的有线电视和电费都是写了支票寄出去付的,后来因为去古巴,怕帐单过期,就改成自动扣款了。

我跟我的英语老师说我很喜欢用支票付钱,因为那种感觉很old fashion。她说现在连她那个年纪的美国人都很少有人写支票了,绝大部分的人不是信用卡就是自动转帐。有一次我在Whole Foods看到一个老太太,买了大概二十多块钱的东西,结账的时候就看到她抖抖索索从包里掏出一本支票本,一笔一画的写好金额,签好名撕下来,递给营业员。腔调老足的。

其实今天想到写信的事情,是因为整理了一下左边栏里Friends链接。曾经一度我有订四五十个RSS的,现在一个个都不写了,只剩下半打左右今年以来还有过更新,而三月有过更新的就更少了,只剩两三个了。其实也很正常,大多数的人都还是更喜欢贴贴照片发发微博,只有像我这种话唠子,以前写信,现在写博客,总之就是话特别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