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茄味甜,我通常用葡萄酒、咖啡、热巧克力或者红茶配雪茄,效果都不错,但绿茶万万不可。一口烟接一口绿茶,嘴巴里将产生难以名状的涩苦的滋味,恨不能把烟和茶都扔进垃圾筒里。雪茄性干、燥、热,夏天我是不碰的。夏天应该躲在空调房间里,或者汗流浃背得吃着西瓜的,雪茄与这样的情形是决然不配的。需待到秋去冬来,室内开了暖气,窗外寒风呼啸甚至雪花飘飘,拉上厚厚的窗帘,不要太大的房间里只开一盏暖色光的小灯,此时雪茄才能与气氛相配,能令屋子里的温暖感觉增色三分,若再配上慵懒的Bosa Nova低吟浅唱,就是相当惬意的了。
雪茄在国内尚停留在非常小众的阶段,抽的人少,卖的地方也少。在北京,除了一些五星级酒店和高级会所以外,王府井新东安地下一层有一家很平价的雪茄店;昆仑饭店大堂侧边也有一个雪茄店,价格也不算很离谱;鼓楼南边烟袋斜街有家小烟店,有卖各种烟斗、烟丝、雪茄;除此以外,什刹海周围的一些小烟摊也有。在上海,淮海路红房子西菜馆边上开了家David Doff的专卖店;衡山路周围一些小店也有一些;外滩沪申画廊楼上的餐吧也卖雪茄,此外还有CJW,上海有两家,其中一家在外滩中心楼上。
雪茄之所以令大多数小资敬而远之,拒人千里外的价格是其一,繁文缛节是其二。事实上,大部分单价在百元以下的雪茄都是切好了的,所以无须自己买刀自己切。点烟也完全无须那么矫情,说什么火柴点的有硫磺味、液体打火机点的有煤油味云云,其实Zippo或者更便宜的打火机就可以了。家中也无须购置什么劳什子的保湿盒。如果抽得多,烟流转得快,无须长期储藏;如果很久不抽,那就索性等到要抽的时候再买。抽烟未必要过于讲究这些烟具,正如看DVD未必要家庭影院,听CD未必要Hi-Fi,听歌剧未必要礼服,拍照未必要高级单反。太强调道具、器材,是一种本末倒置。
雪茄应该是很草根的东西,像咖啡一样,追根朔源都是美洲土著人的吃喝,但不知道从何时起,被神秘化、高档化了,被变成了成功、品位、财富、优雅的一个符号。被类似神秘化、符号化的还有葡萄酒。这种符号化是应该被摧毁的。论历史悠久,论文化内涵,论民众基础,茶都不逊于葡萄酒,但说起来,茶的形象却低人一头。我是很反感那些拿葡萄酒故弄玄虚的文章的,玄乎到相隔几十公里的两个山谷产出的葡萄酒都能喝出区别来——我就不信有多少喝酒的人能分辩出来(品酒师除外),我也不相信龙井方圆几十公里内的茶树叶子有什么区别——不过明前雨前的区别还是有的。其实无论是买烟还是买酒,秉着“一分价钱一分货”的原则就基本靠谱了,然后多试试不同的品种,贵的贱的都尝试一下,撞大运好了,撞到对自己口味的记住牌子和风味就成了。